再過幾天就2017年了,回顧今年所看過,最喜歡的兩部電影。"曾經是夫妻"的盧貝松和麥雯,居然分別是這兩部片子的導演,且都感覺帶有半自傳的色彩。
[我心深愛的國王]
愛一個人,一定要粉身碎,才算真正愛過嗎?起初,在MTV挑片時,被它特別的片名,及電影簡介所吸引。
封面寫著:「愛是深情,愛是折磨」。
我對這部片子的解讀是:女主角為追求這段感情,不惜粉身碎骨。而男主角,又也說:「他也在用他的方式,在守護這段感情..」
在片中,感覺男主角就像一個"渣男",唯我獨尊,任性而為,不符合傳統婚姻期待。他自已也說:「他不但是"渣男",而且是"渣男國王",是要去指揮、調度那些渣男的」。這話感覺好妙,他是一個很能"自我接納",而且深入了解自己的人。
反觀女主角,雖然社會地位很高,是律師,卻對感情没有自信,是因為過去的情傷所致;如片中呈現,他與男主角第一次做愛時,因過去傷痕被觸動而大哭那段。
看起來女主角是受害者,跟男主角的個性也大大不同。但我好像很同理男主角(雖然他有些地方的確很過份),或許因為,我也是很"自我"的人吧,所以較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這部片子。
男主角其實了解,自已很多部份,不符合丈夫跟父親的角色期待,於是,他把最黑暗的那面隱瞞女主角。加上跟女主角的相處,常會造成關係緊張,他需要獨處空間,於是,他自認兩全其美,自己搬到附近住,然後偶爾回來住 (這算是"安全距離"嗎?),想不,因此激怒了女主角。加上男主角與前女友牽扯不清的關係,這一切讓女主角陷入崩潰,因而必需靠藥物控制情緒,但卻又因對這段感情的投入太深,而與男主角分分合合不願放手,自已又主動復合。
印象最深刻的是,男主角問女主角:「你當初不是因為喜歡這樣的我嗎?」,以及:「我也用我的方式,在守護我們的感情,盡量不要讓你離開。」
是的,我們大都在追求對方的接納,並用自已覺得好的方式在愛對方,但也常因為對方做的,不符合我們的期待,我們感受不到。
整部片,讓我想到"尊重":尊重他人的本來面目,也尊重自己當下感覺;如果,需要用很多的"忍耐",或是"不甘心"才維持一段感情,對彼此都是一種壓力吧。或是,男主角要找一個"治得住他的女人",呵呵!
這段感情,對彼此都造成某種程度的殺傷力,最後兩人還是分閞了。但片尾呈現,當男女主角一起去兒子學校,和老師討論兒子學習情況時,女主角看到男主角,在討論孩子的時候,那種專注,迷人的神情時,她還是像第一次看到他一樣,不自主被吸引住了。其實,男主角還是想拌演好父親角色的。
就像片頭心理師諮商師,對女主角詮釋:「膝蓋的傷痛,代表"放下"的課題,因為它是只能往後彎,不能往前彎的器官。」雖然,滑雪時膝蓋受傷,藉由復建的過程,讓女主角有時間去回顧、療癒這段感情。 但,他永遠都是,她心目中深愛的國王。
佛說:放不下,是因為不夠痛!
「愛是深情,愛是折磨」,這段話令我心疼。如能改成「愛是尊重,愛是同理」,是否不會造成那麼大的殺傷力? 但感情這事,旁人是很難理解的。
這部片子,讓女主角勇奪坎城影后大獎,有趣的是,這部片子導演麥雯,是盧貝松的前妻。我在網路上,看到當年新聞標題:「盧貝松另結新歡,成就麥雯[我心深愛的國王]」,加上劇本也是她和另一編劇艾蒂安科馬爾的共同創作,許多人認為,這部片子是她半自傳的電影。
後來看到網路,發現九型人格的測驗中,第四型"多感型的藝術家性格","自我"色彩濃厚。
之前看盧貝松「碧海藍天」時,整部片子給我的感覺就是"自我",但他的藝術表現真的棒呆了。也曾猜想,盧貝松年輕時,是否深深傷害過愛她的女人。結果,因為這部 [我心深愛的國王」,才發現導演是她前妻,而題材又是一個"自我"的男人,深深傷害一個女人的故事,感覺好妙喔!
麥雯本來是演員,當年因生女暫別演藝圈,後來當了編劇及導演,在電影藝術上獲得很大的成就。倘若和盧貝松婚姻美滿,是否也能這部片子的呈現呢?藝術,用生命來呈現最動人。
或許這一切,都是"最美的安排"吧!
敬麥雯 ,敬愛情